凤凰彩票

山東飛龍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電 話:0635-8579856
    0635-8579857
手 機:13863588378
傳 真:0635-2996665
Q Q:397366996
聯系人:韓經理
爭奪“碳金融”主動權刻不容緩
作者:admin    發布于:2023-9-18 2:40 Monday
  隨著低碳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升溫,一場購買和銷售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博弈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全球低碳經濟與碳金融競爭的實質,演變為參與方通過發展碳金融掌握未來碳交易的全球定價權的“金融博弈”,中國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爭取主動權已經刻不容緩。

  發達國家已搶先機

  《京都議定書》明確了發達國家在2008—2012年的溫室氣體量化減排指標,并制訂了“聯合履行”(JI)、“清潔發展機制”(CDM)和“國際排放貿易”(IET)三種機制,核心在于發達國家可在本國以外的地區取得減排的抵消額——即碳交易形式,從而以較低的成本實現減排目標。

  近年,碳交易規模增長迅速,碳貨幣化程度日益提高,碳排放權也逐漸演變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產,并初步形成了以碳排放權交易為基礎產品、以歐元為主要交易貨幣、以各類金融機構為主要推動力量、以歐盟排放權交易制為核心交易平臺的碳金融體系。

  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4個:包括歐盟的歐盟排放權交易制、英國的英國排放權交易制、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以及澳洲國家信托,全部為發達國家所主導。發達國家圍繞碳減排權,正在試圖構建碳交易貨幣,以及包括直接投資融資、銀行貸款、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為支撐的碳金融體系。更重要的是,碳交易權的計價結算與貨幣的綁定機制使發達國家擁有強大的定價能力,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

  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減排成本與排放信用額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全球碳排放權交易規模逐漸增長,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兩大交易市場:一種是以配額為基礎的交易,即歐盟、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和英國等排放交易市場創造的碳排放許可權;另一種是以項目為基礎的減排量交易,通過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履行以及其他減排義務獲得的減排信用交易額。

  中國需爭取主動權

  由于《京都議定書》的碳減排承諾將于2012年到期,伴隨國際減排壓力的加大,目前國際上大部分CDM項目轉化為JI項目,中、印等主要碳排放權供給方將逐漸轉變為碳排放權需求方,國際碳排放權價格也將呈現結構化上升趨勢。我國也可能將逐步承擔具有國際約束力的減排義務。

  盡管中國擁有極其豐富和極具有潛力的碳減排資源和碳減排市場,但碳資本與碳金融的發展落后,不是定價方。中國目前僅在“綠色信貸”方面有所進展,不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所和碳交易平臺,更沒有碳掉期交易、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創新產品以及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使中國面臨著全球碳金融及其定價權缺失帶來的嚴峻挑戰。

  從已交易的CDM項目看,溫室氣體、有害氣體減排以及風電、水電項目建設占據我國清潔發展機制市場的主要份額,這些項目的推進不但有利于促進新能源等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還有利于利用國際碳金融市場尋求技術和資金的支持,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節能減排技術上的差距。根據我國已公開的減排目標,政府極有可能將碳減排額在國內各行業、各省份與各企業中進行分配,高碳特征明顯的火電、化工、不銹鋼復合管護欄、水泥、陶瓷、玻璃等行業將承擔主要減排責任,東部經濟發達省份與中西部重工業省份的碳減排壓力將逐漸顯現。

  從更長遠的全球碳金融競爭格局來看,中國必須在未來低碳產業鏈上打破美元、歐元等貨幣制衡,使人民幣成為碳交易計價的主要結算貨幣。此外,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爭取主動權,提高對碳資源價值的認識,培育碳交易多層次市場體系,完善碳金融市場和碳金融工具,開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證券、低碳期貨、低碳基金等各種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創新,改變中國在全球碳市場價值鏈中的低端位置。

  同時,中國要從制度建設和政策層面進行未來碳金融市場的發展路徑謀劃,完善碳金融制度和碳金融中介服務。一方面,建立成熟的碳交易制度以及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參與節能減排領域的投融資活動;另一方面,鼓勵民間機構和金融機構作為資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允許金融中介機構向項目業主提供融資租賃、財務顧問、資金賬戶管理、購買或參與聯合開發CDM項目等服務。

  以近期可能入選碳交易試點的電力行業為例,電力行業通過輸電線路、變壓器降損改造以及變壓器經濟運行等措施,不斷降低輸電線路、變壓器在傳遞功率過程中產生的電能損失,是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加上目前我國仍以火力發電為主,在國家電網公司實施需求側管理項目(DSM)后,用戶用電量將趨于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隨之減少。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推進,更多的新能源上網,降低輸電線路、變壓器的損耗,推廣電動汽車和電池儲能技術等,可實現對電能的最優配置利用,并減少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因而電力類碳交易規模的提升也是必然趨勢。(英大證券能源研究中心 葉旭晨)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
技術支持 聊城百川網絡
掌上彩票(广州)集团有限公司 幸运PK10(深圳)集团有限公司 民彩网(广东)集团有限公司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快彩网(北京)集团有限公司 万家彩票(上海)集团有限公司 彩乐园-通用app下载